Hi~欢迎访问重庆市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登录 免费注册
平台首页 用户中心 开放平台 服务热线:400-008-2859

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资讯中心 / 作者:龙智造工业云 / 来源:网络 / 浏览:484

14

2025-01
 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数据集成与管理系统

数据采集与整合

离散制造企业通常有大量的设备、工序和零部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实时收集来自不同设备(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检测设备等)和生产环节(如加工、装配、质量检测等)的数据。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通过在每台设备上安装传感器,收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转速、振动频率等)、生产数据(如加工时间、产量、次品率等)。

这些分散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因为离散制造的生产流程是离散的,数据来源多样。可以利用数据集成平台将生产管理系统(如 ERP)、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如 PDM)和设备控制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视图,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数据质量管理

由于离散制造数据量大且复杂,数据质量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数据清洗、验证和纠错机制。例如,对于采集到的零部件尺寸数据,要进行范围验证,剔除异常值,并对可能出现的数据错误(如传感器故障导致的数据偏差)进行及时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建立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则。在电子设备制造中,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电子元器件可能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标准编码体系,对所有元器件进行规范编码,方便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二、智能生产设备与自动化升级

设备智能化改造

离散制造业的设备往往是独立运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例如,为传统机床添加数控系统,使其能够接收数字指令,实现精确的加工操作。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使设备具备联网功能,能够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通信。

设备还应具备自我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功能。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在机器人内部安装故障诊断模块,通过对电机电流、关节运动参数等数据的分析,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安排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

自动化生产线建设

对于离散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机械制造行业,可以采用自动化输送系统将不同的加工设备连接起来,实现零部件在各工序之间的自动传送。例如,在发动机缸体制造中,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毛坯件可以依次经过铣削、钻孔、镗孔等工序,减少人工搬运和操作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自动化生产线还应具备柔性生产能力,能够快速调整生产工艺和产品型号。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和自动化软件,企业可以根据订单需求,快速对生产线进行编程和配置,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三、数字化工艺规划与管理

工艺数字化建模

离散制造企业需要将传统的工艺规划转变为数字化工艺模型。以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为例,利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软件,对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工艺进行建模。将工艺步骤、加工参数、刀具路径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模拟加工过程,优化工艺方案,减少试错成本。

数字化工艺模型还应与产品设计模型紧密结合。在产品设计阶段,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如 CAD)进行产品建模,然后将设计模型传递给 CAPP 软件,进行工艺规划。工艺人员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直接在数字模型上进行工艺安排,确保工艺与设计的一致性。

工艺过程管理与优化

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工艺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生产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跟踪每个零部件的工艺执行进度,检查工艺参数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发现工艺偏差,及时进行调整。例如,在精密模具制造中,通过在线检测设备对模具加工尺寸进行实时测量,将测量数据与工艺要求进行对比,一旦出现偏差,立即调整加工参数,保证模具质量。

同时,利用数据分析对工艺进行持续优化。收集工艺执行过程中的数据,如加工时间、质量指标、成本等,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工艺瓶颈和优化点。例如,通过分析发现某道加工工序的加工时间过长,可以通过优化刀具路径、更换刀具或调整切削参数等方式,提高加工效率。

四、供应链协同数字化

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离散制造业的供应链较长且复杂,需要建立一个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连接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产品组装企业和销售商等整个供应链环节。例如,在家电制造行业,通过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原材料供应商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库存情况和生产计划,提前安排原材料供应,避免缺货或库存积压。

平台上应共享包括库存信息、生产进度、订单需求等多种信息。零部件制造商可以根据产品组装企业的生产进度,及时调整零部件的生产和交付计划。同时,销售商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上游企业,使整个供应链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

基于共享的信息,建立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在遇到订单变更、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时,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能够共同协商决策。例如,当市场对某款电子产品的需求突然增加时,产品组装企业、零部件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可以通过协同决策,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增加原材料采购量,确保产品能够及时供应市场。

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如区块链,可以提高供应链协同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在汽车供应链中,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零部件的采购、生产、运输等信息,保证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为供应链协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离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既懂制造技术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人才需求。内部培训方面,可以针对现有员工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如数控编程、数据分析、自动化设备操作等课程。例如,为机械加工工人提供数控车床编程培训,使他们能够操作智能化设备。

外部引进方面,积极吸引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具有前沿数字化知识的毕业生和研究人员。同时,企业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吸引外部人才加入。

组织文化与人才激励

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文化,鼓励创新和协作。在企业内部营造数字化氛围,例如设立创新奖励机制,对提出数字化改进建议或成功实施数字化项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跨部门协作。在数字化工艺优化项目中,需要工艺部门、生产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跨部门团队、共享绩效指标等方式,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